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1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A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以及时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年)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很深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未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告。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品读文本
  1. 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2. 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3. 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美。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1.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3.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