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10字。

  确山二高 高一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刘爽                  使用人:
  【教学主题】  劝学
  【知识梳理】                                    
  一 介绍《荀子》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
  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
  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中华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
  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荀子的思想
  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
  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
  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二.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讲析 1.字音
  靛青(diàn)    舆马(yú)      蓼蓝(liǎo)
  舟楫(jí)        槁暴(ɡǎo)(pù)     跬步(kuǐ)
  参省(xǐnɡ)      骐骥(jì)          须臾(yú)
  驽马(nú)        跂而望(qì)        金石可镂(lòu)
  锲而不舍(qiè)    二螯(áo)         中绳(zhòng)
  齐读一下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