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生版).doc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doc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冯文平 薛菁华 审核人: 张海敏 领导签字:张海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②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
“辞”及其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四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人们将辞赋并称,二者都注重文采,善于用典,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在内容上,辞重言情,而赋以咏物说理为主。就本文来讲,作者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上,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而又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自主学习】
一、关于陶渊明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二、关于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冯文平 薛菁华 审核人: 张海敏 领导签字:张海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②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
“辞”及其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四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人们将辞赋并称,二者都注重文采,善于用典,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在内容上,辞重言情,而赋以咏物说理为主。就本文来讲,作者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上,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而又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自主学习】
一、关于陶渊明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二、关于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