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10字。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教学方法:1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1、录音机;2、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大家知道的有关描写江南的古典诗句有哪些?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江南是个古典秀丽的地方。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那里有古朴的乌篷船,那里有绝版的周庄,那里有水秀的江南女子。那里的美说不完,那里的秀道不尽。今天,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同走进江南的雨巷。
过渡:一首《再别康桥》让诗人许志摩家喻户晓,一首《雨巷》也让诗人戴望舒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让我们记住诗人戴望舒吧。
二、听课文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三、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过渡:在我们学过的诗中,郑愁予的《错误》凄婉哀怨,舒婷的《致橡树》清新健康,普希金的《致大海》热烈奔放,那么《雨巷》的情感基调又是怎样的?)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雨巷、“我”、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3. 联想学习,深刻体会意象。能不能展开想象,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呢?我们来看看雨巷、“我”、姑娘、丁香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
教师先示范举例:学生思考、表述后几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雨巷:雨天,阴沉而让人易产生伤感;青砖灰瓦的巷子;色调阴冷;一条空巷,残破,有颓圮的篱墙。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丁香:高洁、冷艳、哀婉、冷艳、惆怅的象征。)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穿插: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许邦才《丁香结》
姑娘:丁香般的;像“我”一样在雨巷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隐没在颓圮的篱墙。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看似各自独立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幽婉的雨巷。根据以下问题联想,概括雨巷的情境:
“我”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遭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在阴雨天的灰暗巷子里。这巷子阴暗而悠长。丁香一般的姑娘默默走来,又静静地隐去。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环境压迫着诗人,使他产生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而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