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60字。

  课题:劝学(教师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文言常用虚词;熟记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理解文本,体味情感,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1)木直中(zhòng )绳    槁暴( gǎo pù )  须臾(yú)参省( cān xǐng ) 筋( jīn )骨     跂(qì)而望
  (2)假舟jí(楫)     qiè( 锲)而舍之     
  qíjì( 骐骥)   nú( 驽 )马    金石可lòu(镂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知  通 智  ,智慧、理智)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太阳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天生的资质,本性)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  , 使……弯曲)
  3、 查阅荀子资料及写作背景。
  4、 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学宫领袖),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靛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即使)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金属)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
  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结构后置】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