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60字。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
3.学习文章的语言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句的基础知识,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启发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解题——“说”的文体知识。
2. 文章的论证结构即主要内容。
3.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4. 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论题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理解为“解说……的道理”。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体。
二、问题探究,理清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明确: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结果: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4.分析第三段
(1)本段的分论点?
明确:圣人无常师
(2)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5.分析第四段
提问: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直接和根本)链接背景材料
三、思维拓展、推敲经典
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