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4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6月号第5辑
  整理 fcs2002
  1. 官员微信圈,承载着怎样的寄望?
  2. 不解“血荒”尴尬惩治“血贩”有失理性
  3. 尊重选择自由方能消除道德绑架式让座
  4. 以担忧涨价反对盐改是理性的胡闹
  5. 面对“裸条借贷”,监管不能“裸奔”
  6. 驴友被救援“不领情”但应“领罚”
  7. 终结小区宽带垄断,要激活业主权利
  8. 过激讨薪被判刑,恶意欠薪该当何罪?
  9. 毒跑道何以能在十年里“合格”狂奔
  10. 毒跑道何以能在十年里“合格”狂奔
  11. 幼儿园成住宅小区“标配”谨防阳奉阴违
  12. 交通违章挂钩保险费率值得推行
  13. 担心房价下跌,何必讨厌讲真话?
  14. 毒胶囊“又来了”还是“压根儿没走”?
  15. 没错,是高考“眼镜门”最佳答案
  16. 需重视民资保险牌照的社会责任
  17. 治理“微腐败”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8. 老人摔倒不让扶,喜感而又忧伤
  1. 官员微信圈,承载着怎样的寄望?
  2016-06-14 09:5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然 玉
  新媒体时代,微信已成为主流的社交工具和信息获取平台之一。和许多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圈显得很“单一”,除了工作,他们的朋友圈里大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甚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官员的职级和微信的活跃度、微友数量成反比,职级越高,微友数量越少,发的朋友圈内容数量也越少。(6月13日《华商报》)
  官员的微信朋友圈,之前一直是甚少被提及的话题。此番,借由媒体的系统梳理,公众方才发现其中的特别之处!多转发,少原创;多官样措辞,少个性发声;职级越高,活跃度越低……凡此种种,都是被归纳出的,官员微信朋友圈的典型特征。那么,这些“特征”由何而生?会产生何种影响?而对于公职人员在私人社交平台上的表现,我们又当以何种标准来评判?
  应当明确的是,微信朋友圈,本质乃是一个闭合化的私人社交圈。这种属性决定了,官员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一平台,纯属个人事务,外人无权置喙。在公共职务之外,官员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必须被尊重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固然可对官员“微信朋友圈言行”进行观察与评价,却似乎并没有立场提出更多具体的要求。
  其实,官员在微信朋友圈的表现,也是现有官场文化的直接映射。在现实中,官员群体普遍就倾向于谨言慎行,往往恪守着一种职业化的审慎。这种“谨慎”,转移到网络舆论场,只会被进一步强化。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充斥着起哄、误解和过度解读的社交平台之内,官员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注定会变得更敏感和强烈。在“多说多错、少做少错”的固有认知中,官员始终缺乏在微信朋友圈里充分表现的动力。
  真正需要厘清的是,当我们关注官员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所作所为,我们到底是在关心些什么?是想获得鲜活的、有用的一手公共信息,还是单纯想看到他们展现开明、亲和的处世姿态?现在的问题在于,公职人员在面对熟人圈子时所呈现出的下意识的警惕,正被公众解读为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压抑和自我封闭。而在理想状态下,人们本期望,公职人员能够和常人一样,在私人空间里能够尽量真诚些、从容些才好。
  针对官员在微信朋友圈的表现,公众当然无法要求更多。但是,在官员职业正常化的大趋势下,我们还是期待着,公职人员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也能“正常化”。做更真实的自己,说到底也是实现职业去魅的重要一环。当然了,这也要从另一方面有赖于公众以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官员们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行举止。(然 玉)
  2. 不解“血荒”尴尬惩治“血贩”有失理性
  2016-06-15 09:4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永华
  14日是“世界献血日”,据《南方日报》报道,在广州部分三甲医院,活跃着一群以“互助献血”名义进行“有偿献血”的违法团伙,他们在QQ群等社交平台中发布信息,引诱群友参与,并从受血与献血者之间赚取差价。由于互助献血本身的机制漏洞,再加上无偿献血难以满足用血需求,为了救人,这种违法现象也被“默认存在”。
  所谓“互助献血”,指患者急需用血得不到及时满足时,受血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关系,或者间接的某些社会关系人进行无偿献血,所献血液可以等量提供给患者使用。尽管这种“互助献血”可以起到迅速动员献血者的作用,从而缓解供血不足的状况,但却给“血贩子”留下可乘之机。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