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0张,教案约5680字。

  第一课  我与地坛(节选)
  ●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2.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3. 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地坛给“我”的生命启迪,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2. 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中暗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认识。
  ● 设计思想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由“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收入了《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岛啼》共4篇文本。本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我与地坛(节选)》是“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一篇文本,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长期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是高中生必读的传统名篇。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其余的五个部分收入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二)》。这篇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其哲理玄思的深刻、情感意蕴的深沉,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其以思辨为主导的表达、独具个性的语言,也超出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学生阅读难度较大。
  《我与地坛(节选)》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采用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分为导入、朗读、思考、反馈、拓展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思考,开展合作探究,自主研习文本。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医疗,后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史铁生长期患有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病逝。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最好的诠释。史铁生的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2.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知识讲解。
  ●解题:“地坛”。 观看ppt ppt简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