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4张,教案约6540字。

  听听那冷雨
  ● 教学目标 
  1.感受“冷雨”的意象和作者的“乡愁”。
  2.品味作品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 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密集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体验作者怀乡念国的情思。
  2.
  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 设计思想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一篇美文,编者建议的课型是“活动体验”。根据课文在教材中的“负荷”以及它自身的特点,本课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和趣味;宜从语言入手,梳理意象和内容演进的脉络,体会作者那独特的“乡愁”——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乡土之思、家国之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咀嚼、品味诗化语言所独具的魅力。“慢慢走,欣赏啊”,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在“走”的过程中获得深度审美体验和语言熏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潜心体验,评点语言,课外拓展。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投影)从文末可知,《听听那冷雨》创作于“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当时作者46岁,正值中年。到1974年,两岸已整整隔绝了25年。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脉脉情思,思念故乡,思念大陆,倾心古老中国的山山水水和传统文化。“盈盈一水间”,相望不相即,“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于是,神情不免哀戚,内心不免哀愁,用文中描写“冷雨”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深切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点点滴滴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著名作家柯灵曾评价《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由于散文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就,余光中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其颁奖词是: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2.搜集关于“雨”的诗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浪淘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