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430字。
  都江堰
  石 犀
  岑 参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注】 石犀: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荡潏:水动荡涌出貌。为鱼:喻遭受灾殃。邑居:里邑住宅。伯禹:夏禹。
  【内容赏析】
  李太守是指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岑参写这首诗是赞美李冰的,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这项工程至今依然绽放着光彩。诗歌的最后两句意思是:现在才知道李太守治水的功绩,就连当年的大禹也无法与他相比。
  [识作者]
  文化的行吟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探背景]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余秋雨到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其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
  [巧识文]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角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
  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邢世嘉的《咖啡时间》,韩晗的《大国小城》等。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理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整体•感知]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将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文本•精析]
  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答案】 文章从长城入手,为引出都江堰做好铺垫,下文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答案】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3.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答案】 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4.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答案】 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