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23380字。
邳州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10月阶段检测二语文试题
语 文 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 ▲ ,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 ▲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 ▲ 。
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发展要讲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②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③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④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
⑤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⑥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A. ②⑥③④⑤① B. ③⑤②①⑥④ C. ③⑤②⑥①④ D. 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②③⑤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A项。③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D项。⑥是对①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①在⑥前,据此排除C项。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