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50字。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指引】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把握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
3.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4.明确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学习重难点】
把握梦境的含义及作用,并从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人物轶事
李白赋李花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3.了解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4.解题
①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