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0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树立勇敢追梦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特点;理解下阕抒发的表达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示范教学法 讨论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壮志豪迈
(一)诵读指导:
1 .读出激情,读出气势。
2 .仔细体味词中情感。
(二)技巧指导:
1.学生展示诵读。
2.听名家配乐朗诵,仔细感受学习诵读技巧。
3. 学生整体感知之后,齐读。
【活动二】品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意象情感
(一)学生思考
1.从上阕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提示:可从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2.下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有所体现?
3. 上阕与下阕什么关系?
(二) 学生展示 成果 。
(三)难点解读
1 .赏析“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写景艺术。
(1)多角度描写:由远及近、俯仰结合、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色彩感强烈。
(4)运用精当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 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自由自在。
2.下阕关于“同学少年”的形象以及志趣的描写对抒发情感的效果。
同学少年形象:一群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傲然自信、蔑视权贵的有志革命青年。
词人:胸怀博大、意气风发、满怀豪情的青年革命者。
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情感:自由奋发的豪迈之情,傲然自信的凌云壮志。
【活动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升华情感体验
(一)学生思考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
2.分析词中运用到的对比手法。
3 .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
(二)小组交流讨论
(三)学生展示
(四)难点分析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