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5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
  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