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学情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适合高一学生学习。高一学生阅读、思考和赏析诗词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可以较少地进行字词疏通,更多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当然,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同龄人相当水平,但部分学生的能力却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一差异性也存在于古诗词赏析方面。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分析词作。
二、文本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篇。词作意象丰富,用典较多,需要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同时要分析词作借古讽今,劝谏当政者勿重蹈前人覆辙的含义。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感情是比较丰富而复杂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在授课时,可以把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赏析,分析异同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高望远,缅怀古人,追慕先贤,感慨个人身世和遭遇,是古诗词常用手法。大家分析以下几位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时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受?
(二)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