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0字。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
2、学习__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
3、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
介绍地坛(幻灯片)
(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
(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
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
4、研习课文
(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
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
(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失魂落魄。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相吻合,所以“我”与地坛一见如故。
(3)进入地坛以后,作者发现它除了“荒芜”还有什么特点?(原文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4)哪些景物体现了“不衰败”?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