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30字。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2、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4、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