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790字。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拿来主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
  《拿来主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2篇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这篇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学习这篇文章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将不同的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同时,鉴赏本文的比喻论证,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4.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文人多傲骨,也多心怀天下。当一个时代,被乌云所笼罩之时,心忧天下者,于殚精竭虑中,思索救亡图存的法门;于虎啸龙吟中,喊出时代的最强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拿来主义》,听一听,那是个时代文人的声音。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时代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