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490字。
文言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片段,回答各题。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啮沙为坎穴 啮:冲刷 B.再转不已 已:停止
C.遂反溯流逆上 遂:于是 D.但知其一 但:但是
2.下列句子中“之”字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一老河兵闻之 B.其反激之力 C.至石之半 D.然则天下之事
3.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正确方法。
B.文中老河兵的“笑”是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无奈与嘲笑。
C.文章从寻找石兽的事情中悟出了凡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D.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答案】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D.但知其一: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这件事”或“讲学家的观点”。
B.助词,的。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无奈与嘲笑”说法错误,文中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据理臆断”的无奈与嘲笑。
故选B。
参考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B.濯清涟而不妖 涟:水波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5.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 B.世人/甚爱/牡丹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同予/者何人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
C.“噫!菊之爱……宜乎众矣”是作者用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D.作者将牡丹和莲花作对比,目的是表达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答案】4.C
5.D
6.D
【解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