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30字。

  芣苢
  教材分析
  《芣苢》系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课文。
  就单篇课文而言,《芣苢》选自《诗经•周南》,内容上是对周代南方妇女劳动场景的再现与歌颂,展现了《国风》富于生活气息,即兴而发的特点;形式上通篇只改换六字,将《诗经》重章复沓的特点演绎到极致;风格上明丽轻快,洋溢着平和自然之美。
  就单元编排而言,《芣苢》是“劳动光荣”主题单元的倒数第二篇课文,与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共同组成第六课,都通过对真实劳动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辛勤劳动中的欢愉,繁忙农事中的情趣。使学生在通过新闻传媒类作品如第四课人物通讯与第五课新闻评论了解优秀劳动者杰出事迹、当代倡导的工匠精神后,回望古时人们劳动的场景,体味劳动中的美好与欢乐,感受劳动美德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承与发展。
  就必修教材整体而言,《芣苢》一课上承劳动主题,下启诗词体裁,该篇的教学起到了过渡二、三单元的作用。
  学情分析
  《芣苢》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入的新课文,但《诗经•国风》中的选文如《关雎》《蒹葭》同学们在初中时早有接触,故同学们在学习《芣苢》时应无畏难情绪。只需解决生僻字词便可明白所绘过程。但教师应从浅易中挖出深蕴,引导学生涵泳想象,置身于令人心旷神怡的劳动场景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相较初中课文多围绕爱情题材,高中教材所选作品跳出男女恋歌主题,而是反映老百姓最生活化的劳动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读“诗”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诗经》的现实主义意义,人们之所以歌咏劳动,正是因为劳动是他们争取美好生活的方式。
  而就形式特点而言,诗经六义等特点同学们也有所了解,但思及《芣苢》“每二句只换一字”的独特性,教师有必要再度强调该诗重章复沓的特点及其美感。此外还可就“采采”叠词,“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炼字进行赏析品味,引导学生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但在15分钟的课堂中我们着重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即劳动之乐的体会,字词障碍的扫清只是通往只要目标的必要前提。
  教学目标
  1. 赏读《芣苢》,想象采摘场景。
  2. 理解诗歌情感,体会劳动之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劳动场景,品味劳动之乐
  难点:劳动情感的激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芣苢》,课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标红字词的读音。
  (2)同学们喜欢读《芣苢》这首诗吗?这是一首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