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270字。

  7.14.1《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习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二、人物颂歌
  至诚赤子郁达夫
  您深沉,孤寂,坚韧!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您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的寂寞。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漂泊的您的心中,总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再次饱尝故都的秋,您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
  7.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前准备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故都的秋》
  一、导入课文
  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