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720字。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摩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摹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因境抒发,情景合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材料二: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天人合一”思想,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
  B.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根本区别是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摩仿。
  C.中国人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
  D.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彰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方式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
  B.西方古典美学深受摩仿说理论影响,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导致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
  C.山水诗人抒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有助于我们提升文明素质,追求清朗的人文精神。
  D.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借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C.刘鳃《文心雕龙•物色篇》:“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D.王国维《夕堂永日绪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
  (4)文中关于“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论述为当下中国和西方其他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哪些借鉴。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5)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唐代山水诗人在创作中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
  罗贯中
  ①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将曹操檄文示肃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