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370字。

  16.2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5.背诵全篇
  教学重难点
  1. 能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2. 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古为鉴,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并立是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的,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这一历史事件的。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相关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