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3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16课 教学设计
第16课 《六国论》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作者背景常识
四、鉴赏活动
五、文本研读
六、文本联读
第16课 《六国论》
一、素养目标
1.梳理、积累两文中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背诵两文。
2.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学习文中体现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以史为鉴、针砭现实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素养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想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宏伟瑰丽的阿房宫何以焚化为一片焦土,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杜牧、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三、作者背景常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名家评说]
“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曾巩
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情境活动]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其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