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84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现代乡土文学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关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事之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
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有新发现和新书写。我们可以把因现代化冲击产生的乡土文学纳入现代化叙事中,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变化的“新乡土文学”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叙事。“新乡土文学”承接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热情关注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乡土中国”,由此改写了乡土文学的历史。在历史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反思之中重述了乡土历史,建立起现实和历史的关联性;在现实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新时代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书写新的山乡巨变;在价值维度上,“新乡土文学”试图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冲突中,展现文化层面的乡土中国;在审美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其他创作方法,在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和文本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这一持续的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艺、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创作和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络。不同阶段的乡土文学既有断裂也有联系,而非简单的新旧因素的更替。只有在长时段中考察,才能在乡土文学的参照下命名“新乡土文学”。作为现代化叙事的一部分,和现代乡土文学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文学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和累积,具备了成为“新乡土文学”的条件,其间蕴含了文学对乡土的再认识和对“新乡土”的新发现和新书写。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以往的研究对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显然有待深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或可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现代化影响着乡土和乡土文学,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予以回应。
B.有关乡土文学讨论的乡土,作者基本认同是费孝通所指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它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C.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改变,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D.“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既继承了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独特的脉络和特色,也受世界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者和写作者对乡土中国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
B.作者引用费孝通对“乡土性”的精辟论述,是为了说明乡土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C.因历史背景、政治功能等不同,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的现代化叙事只适用于西方社会。
D.本文逻辑思路清晰,论据充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既互相印证又相互促进。
B.学术界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
C.如果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有新发现和新书写,那么就说明乡土中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D.若能深入探讨乡土文学和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系,就可以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
4.下列选项,不适合阐述材料关于“新乡土文学”特点的一项是
A.陈忠实的《白鹿原》,呈现了一个自然村落的历史变化和伦理格局的动态变迁,在时代的变迁中给乡土注入了更具复杂性的历史内容。
B.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发展前景和困境,叙述的是农民转业和出国的状态,关注人与土地的命运。
C.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城乡选择问题上触及的牺牲精神、人道情怀以及人物刻画上的手法,都以其新颖的特色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D.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湘西世界纯净的自然和特有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方水土纯粹而又明净的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
5.请结合材料,辨析“新乡土文学”与“新乡土中国”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清明之前,天气转暖,大地差不多完全解冻。黄原河岸边的柳枝,已经萌生起招惹人的绿意。周围山野里向阳的坡坂上,青草的嫩芽顶破潮润的地皮,准备出头露面了。
在工艺厂的工地上,干活的人已经穿不住棉衣,一上工便脱下撂在了一边。现在,宿舍楼起了第一层;楼板安好后,开始砌第二层的屋墙。少平的工作是把浇过水的湿砖用手一块块往二层上扔——这需要多么大的臂力和耐力啊!这无疑是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可是他应该干这活,因为他拿的是这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