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00字。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2024.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翅想,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整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威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上“险象环生”,与行人的混乱有关,也与管理人员的不作为密不可分。
B. 只有解决了权贵者出租商业用房而侵道的问题,宋真宗才能消除“这个现象”。
C. 行人不愿遵守“各靠左行”的交通规则,也是导致汴河桥面拥挤的主要原因。
D. 宋太祖赵匡胤“勃然大怒”的整治,并未对扭转北宋侵街现象起到实质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有重要作用。
B. 文本一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是为了反映北宋交通的混乱、人员的复杂和商业的繁荣。
C. 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但没有发挥出对城市的管理作用。
D. 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的失败。
3. 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宋文鉴•汴都赋》:“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B. 《东京梦华录》:“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 《宋刑统•侵巷街阡陌》:“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D. 北宋时期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4. 根据材料二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汴河存在重大 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
B. 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管理中占道经营、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 相比对“侵道”的治理,北宋朝廷对“侵河”的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够。
D. 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问题,但也有一定主观性。
5. 小明准备为其所在城市的城市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帮助小明拟定一个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行人不愿遵守”错误,根据原文“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可知,拱桥上过度拥挤,导致人们无法做到“各靠左行”,而不是人们“不愿遵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反映“商业的繁荣”错误,文本一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北宋的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
铁凝
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