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10个字。

  九下语文五单元自主学习案:17  公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学习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握字音。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n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朗读指导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九下语文五单元自主学习案:18 《孟子》两章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学习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主预习1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及文章的气势。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⑴[天时]                    。⑵[地利]                       。
  ⑶[人和]                    。⑷[三里之城]                     。
  ⑸[郭]                     。⑹[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