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70字。
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鉴赏作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讨作品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学情分析】
这是我本学期才接手的班级,学生其他科成绩不错,语文基础却相对比较差。平时如果不提要求,就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学习语文,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因此,我总是在课前就提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如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不能单一的从一个作品中去理解,而应通过与其他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内涵比较,得出普遍规律。如此布置他们预习课文,从平时的上课情况来看,效果比以前好得多。这节课也一样,希望能通过课前预习,课上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伤离别”进行赏析,让学生更好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
自主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
【教学过程】
【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也曾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曾在杜甫浓郁顿挫的诗中体会到了生命之悲的最高境界,也曾在李白飘逸洒脱的笔下领略到了神奇险峻的自然魅力。
今天,我们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走近柳永。
【讲授】
一、知人论世
我们先看这首《鹤冲天》(展示这首词),据说,柳永初考进士落第,填《鹤冲天》词以抒不平,为仁宗闻知;后再次应试,本已中式,于临发榜时,仁宗故意将其黜落,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位仁兄倒也潇洒,从此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的词流传之广。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有《乐章集》(因课前导学中已有对柳永的介绍,所以上课时这里讲得较简略)。
二、词牌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明皇杂录》里有介绍,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明皇既幸,西南,初入斜,霖雨弥,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