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学案.doc
3琵琶语.mp3
《雨巷》教后记.doc
《雨巷》上课版13张ppt.ppt
雨巷诗朗诵.mp3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通过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
2.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
1.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前期的诗歌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