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13张,教案约3000字。
学主题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教学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天净沙•秋思》导入二、解题“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作者及背景本文是郁达夫
一、教材分析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的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学生分析
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困难主要是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悠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可以提示学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