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登高 视频朗诵[流畅版].flv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 29张ppt.ppt
杜甫 登高 背景音乐.flv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
一、教材分析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平视的世界里生活。而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却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
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的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的情致形态。为此,我们从文学形态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的意境形态。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诗词及相关知识。初中学过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等可以为学生纵向把握杜甫诗歌特点做基础,而本诗前的两首杜诗也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诗风相近,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古诗知识方面,“七律”、“意象”、“意境”、杜甫的生平等等,都在之前的学习中讲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以简要回顾、复习运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登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料和诗歌解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