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doc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二.doc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课前让学生写“羲”字,汉字听写大赛里也考了“伏羲”。(拉近距离)
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心连广宇”板块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5页,先齐读左侧的板块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以及我们的学习目的。(读)的确,人的生命有限,这是人的局限,但是否就可以因此浑浑噩噩,混沌度日,若不能,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获得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妨先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探寻一番。
二、兰亭集序其实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展示)据说唐太宗喜爱至极,最后一起葬入昭陵。当然我们书法的门外汉,也许无法深入鉴赏书法作品,但可以好好欣赏他的文学作品《兰亭集序》。
三、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每段中圈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连成感情线索。
(乐——痛——悲)
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变化?我们具体分析。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正音“曲”,“曲水流觞”,雅不雅)
给大家一点提示: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写了一场兰亭集会。我联想到在初唐,王勃也写过一次宴会,他用了6个字来概括那场宴会之乐“四美具,二难并”,哪四美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请大家自读找找相应语句。
明确:1、美景:景的特点?是宏阔,清幽的,雅致的,高洁。
什么样的情怀的人才能关注到如此雅致清幽的景物呢?
我以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景物的审美总是和他个人的情怀有关的。比如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花间词人总是关注闺阁之景。为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啊?
博大、雅致,脱俗的高洁的情怀。中国文人对景的审美和心灵是高度契合的
兰亭集序
胡洁
教学目标:
1、指导分析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难点:作者由“乐”转“痛”进而转“悲”的情感缘由。
教学安排:1课时
说明: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完成以重点文言字词句为主的学案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想由幻灯片展示《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字帖导入)
二、 初步感知:
文章重在朗诵品读,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诵出情感,品出思想。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听字音、句读读得准不准,另外,找出每一小节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来。
(正音,乐——痛——悲。)
三、 文本研习:
1、 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找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联系高一所学王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按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来整理归纳。
着重分析:①这是怎样的美景?(找意象,可炼字,比较阅读、概括特点等)如三月的江南,本应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为何不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