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20字。
《登 高》教 学 设 计
课题 《登 高》 教学形式 公开课
主讲 闫贵武 时长 40分钟
地点 高一(12)班教室 时间 2015-3-30
单位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教学材料和媒介:
课本、讲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悲秋”文化现象。
3 扣住诗眼来捕捉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
4 分析意象意境,感受诗歌内涵。
5 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怀。
教学的重点、难点:
1 感知诗中浓郁的悲秋情绪,探究其深层原因。
2 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研究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探究。
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学期学过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文中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又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来,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可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种最基本的文化现象。春秋时期,楚辞家宋玉在《九辩》中说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时期魏武帝曹丕在《燕歌行》中这样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那么唐诗中又是怎样抒发“悲秋”情绪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杜甫的律诗《登高》,感受其笔下的秋。
二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情,疏通诗意。
三 捕捉诗眼,借以交代写作背景:
1 设问:能够体现全诗主旨和感情基调的关键句是哪一句?其中诗眼是哪个词?
明确:关键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诗眼是“悲秋”。
2 词语释义:“作客”与“做客”。
3 作客背景: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之重阳节。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它造成的社会影响仍在持续额发酵,藩镇割据,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诗人自己也老病孤独,无所寄托,辗转流寓三峡夔州一带,几近三年未能出蜀,重阳节这天,诗人抱病登台,以期排遣愁怀。诗人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也有同样说明:“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难道诗人抒发仅仅是故园之思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全诗。
四 欣赏全诗:
(一)首联:
1 设问:首联中,诗人捕捉到了哪些具体的意象呢?给读者以怎样的景象?与《秋兴八首(其一)》中所描写的景象一样吗?
明确:诗人登高远眺,俯仰天地,扣住三峡秋天的六个具体意象,加以聚焦描绘:山风猎猎,秋天高远,哀猿长啼,江水沉潦,渚清沙白,俊鸟回旋,给人以萧瑟寂寥之感,不似《秋兴八首(其一)》中所描绘的那样,“巫山巫峡气萧森”,“塞上风云接地阴”,同时又给人以旷远清明之感。
2 意象(一)、 “猿啸哀”
设问:“猿啸哀”是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常常寄寓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初中学过郦道元《三峡》,其中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