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7张,教案约3410字。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申丽燕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句,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题目)
  二、解题
  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
  明确:( qiāng)请、愿的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让我们来看看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场宴会上,李白是如何饮酒的?(请同学们听朗读带,从诗歌当中找一找。)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斗酒十千恣欢谑”“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径须沽酒对君酌”
  2、 诗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饮酒呢?
  狂喝痛饮。
  [点评]不愧是酒仙,好酒量;喝的还是急酒;一醉方休;倾其所有;专注;
  3、李白也曾浅斟慢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思考:作者此时一改浅斟慢酌,如此狂喝痛饮,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为了销愁。
  4、从诗中来看,诗人如此狂喝痛饮仅仅是为了“销愁”吗?不是。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这样喝法不只因为“销愁”?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点评]这哪里是销愁,分明是在寻欢吗!
  (二)具体分析全文。(我们就先来分析诗人的寻欢)
  学生齐读,思考:在这部分当中,诗人为自己的尽欢喝酒似乎找了个理由,为什么我李白可以尽情喝酒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同学们再读下段,这部分当中,诗人的尽情畅饮可以说至到达了极致,什么样的状态是喝酒的极致呢?——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同样,诗人也为这个“长醉”找了个理由——为什么一定要醉呢?明确: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想留下千古芳名。
  (三)重点分析情感。
  1、由上面的这几个句子我们感觉到诗人的欢乐之情在诗中也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可为什么诗人结尾偏偏要说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呢?这“愁”和“欢”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跟作品相关的一些作者的情况。
  明确:李白曾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
  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