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60字。
《老人与海》教学案例
柳州市铁二中学 梁 思
课题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老人与海》 总课时 1
教材
分析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为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中外小说。指导学生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要着重巩固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内心独白对形象塑造的作用,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以达到新课标中“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目的。
学情
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并不能挖掘文章背后的深意,触及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另一方面,课文所述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对于作者的情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仅是老师讲解,学生则易产生倦意。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也就要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此,根据课标“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听、看、思、说”,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并且,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维
教学
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巩固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内心独白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相关句子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的形象,进一步明确人物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