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
10登高.doc
11琵琶行.doc
12念奴娇.doc
7短歌行.doc
8归园田居(其一).doc
9梦游天姥吟留别.doc
第三单元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
第一单元 7.1 短歌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的典故、比喻、白描等艺术手法。
2.学会理解分析诗歌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炼字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难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曹操名言导入:
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二、写作背景
《短歌行》作于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
……
第三单元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可以随机处理)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第三单元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三、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诧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