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70字。
《氓》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比兴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理顺情节、品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体会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本课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本课基础的字词、文言现象和关于一些《诗经》的常识都放到导学案课前的自主预习中解决。赋比兴的手法在本课中也有体现,因此在课堂中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导学案中的比较难一点的常识知识和文言现象之后,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应该比较浓厚,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让我们识记一些《诗经》里的句子吧!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1、文学常识积累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