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5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学习古词的鉴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鉴赏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抗敌报国的英雄情怀。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通过诵读鉴赏,掌握词中的典故及其用意
  教学方法: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不知是否还记得初中学过的一首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作者是谁?(辛弃疾)题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时隔两年,作者再次登上北固亭,写下了另一首被明代杨慎誉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文本,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
  二、朗读文本
  1.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词作,熟悉文本
  2.请一位同学范读,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畅
  请学生评点:达到要求了吗?
  (不好)我们对词作还把握不好,通过学习我们再来读应该会有提高
  (好,有感情)除了有感性的朗读,还要有理性的朗读,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让我们真正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读词仅仅满足于读准字音吗?(节奏,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基础上。
  三、题目解读
  看题目,京口是六朝长江中下游军事重镇,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向北望便能看见中原失地,这里也是北伐的出发点,作者在此地怀古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古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文本,了解文意。
  (板书: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最大的艺术特色:词中用事。是用典的一种。
  用典不是为了显示有学问,他用的这些典故都是大有深意的,到底有何用意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品读文本。
  四、解读典故
  (一)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非常渴望建功立业,也特别景仰古代的英雄,文章一开篇便写到一位英雄——孙权,请一位同学朗读有关孙权的词句并赏析(写了什么?用意何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古——眼界开阔,意境阔大,张开了一个很大的历史舞台
  英雄——景仰和向往
  无觅——感慨,无处可寻,现实中已无这样的舞台了
  风流——英雄业绩
  雨打风吹——历史的风雨,湮灭
  诵读指导:由景仰到慨叹(语速放缓,抑扬顿挫)读出历史的厚重感
  (二)除建都京口的孙权外,还有一位曾以京口为基地建立莫大功勋的刘裕。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刘裕建立的丰功伟绩(两次北伐,取得胜利,几乎克复中原)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多找几位学生诵读,反复揣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