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内容: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
师: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就留下许多秋的佳作,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走近郁达夫。
二、听读课文。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分析选材视点
1.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构成了五幅秋景图。)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下面请同学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