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20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强化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获得人生的启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烛之武退秦师》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穿越历史,回到公元前630年的郑国,走进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与文学结缘。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强化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获得人生的启示。
三.检查学生诵读
首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一读准字音、二正确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不能读成“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原因是,“军”名词用作动词,”(落实词类活用)
其他同学认真听,存在异议的地方做好标记。
(一)一生读,一生点评
(二)自由诵读,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四.人物形象分析
(一)解题:
本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人物是“烛之武”,事件是“退秦师”,此处“退”怎样理解?使动用法。意为:使秦师退兵。
(二)结合课文,来分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烛之武的描写,揣摩烛之武的心理、性格,在相关内容旁边写上你的感想看法。
(三)个人展示:
同学们先读出原文,再做分析。
【1】见秦君之前,有几处描写?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事必退。”
——侧面描写:有才华,智者(板书——智)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怨气,发牢骚|自信
补充材料1:《东周列国志》中对烛之武有这样一段描写:
“年过七十,事郑为圉正(“圉正”古代养马的小官,就像孙悟空曾做过的“弼马温”),三世不迁官”。你能想象烛之武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
了解了这一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句,才能读出里面蕴含的感情。
揣摩心情,生读此句。
诵读点评——沧桑,带有怨气、伤感。
这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老人,对虚度年华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慨叹。埋怨后放弃了吗?
3.许之。夜缒而出(结合课件——图画)
“而”是表承接还是修饰?——修饰。出城的方式,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面下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