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50字。
《六国论》教案设计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祜元年(1056)带领儿子轼、辙到汴京(现在),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祜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枯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阉,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轼、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祜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背景材料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国以外的齐、楚、燕、、、六个国家。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强盛起来后,积极向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楚三国都紧靠国,因此直接受到国的威胁和侵略,在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