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900字。
第三单元 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
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D.中国文学史本身也是一部诗歌发展的历史,《红楼梦》的精彩就在于其富有诗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一字之差——“真正”与“真实”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通过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特点的对比,引出本文所需展开阐述的问题。
B.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C.文章以苏轼的策论、《史记》和《红楼梦》为例,摆出事实,具体分析,具有说服力。
D.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中国历史学、中国文化史与中国文学史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以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作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