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20字。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4.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重点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皆可为尧舜,每个国君皆可成圣王,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建立了仁政的思想体系,并提出了仁政的规划。他宣传仁义,抨击暴君暴政,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孟子有平治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认为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他决不趋炎附势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对国君他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背景资料: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战国时期两大政治体系:
  王道   霸道
  1.以仁义行“仁政” 以武力、刑法、权势行“霸道”
  2.“王天下” “霸天下”
  3.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社会主流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战国诸侯,都想用“霸道”来实现自己的扩张欲望。孟子出于“民本”的出发点,奔走各国,号召诸侯施行“王道”。今天来学习他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二、整体把握结构思路
  1.欣赏朗诵录音,思考
  孟子劝说齐王如何治国,其根本主张是什么?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的?
  ——“保民而王”。
  2.理清结构思路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 逐段研读,理解内容,欣赏辩论技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