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73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沃土深源,是中国人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以伦理为本位的生活,简称伦理生活。“伦”本意为“辈”,蕴含条理;“理”,本意为“治玉”,引申为对一切事物的治理及其道理。伦理生活,就是有条理和有道理的生活,包含道德期许和美好愿望。中华文明重伦理生活,强调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与其他人、生命、宇宙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着关切和情谊。梁漱溟认为中国“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由是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中国社会通过伦理关系之网,组成了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深厚的情谊。
  在彼此有情谊、有温度的伦理生活中,人们不需要怎么思考,便知道如何去做是恰当的。见父知孝,见兄知敬,见义知勇为、智为……人们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可以做到日用而不觉、日用而不知,却总能恰到好处。《周易•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日常生活的道理,乃至整个宇宙的大道理,人们虽然没有深察,不能详细明白地道出,却实实在在地践行着。君子之道虽少有人能道尽,但总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伦理生活的样貌,也是中华文明的伦理基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要在残酷的自然界生存,必须结成群体。人类早期阶段,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生存,人不得不与大自然斗争、与其他部族斗争,形成一个个部落。这是人类最早的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先哲们开始思索共处的道理。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交往原则。孔子要求弟子“泛爱众”,孟子推扩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中“可以共处”“应该共处”的意识越来越明确,共处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家庭宗族到乡党、国家、天下,乃至万物宇宙。至宋明理学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程颢和王阳明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表述,标志着万物一体的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伦理生活和共同体意识影响之下,中华文明既创造着丰富的文化,又追求众相之下的“一”和“体”,解决一与多、特殊与普遍、单独与共同的关系,形成了“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以此构建起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以贯之”包含多个意思:从本体上讲,指宇宙本体贯通于万物中;从认识论上讲,指通过万物的特殊性认识宇宙本体并由宇宙本体认识万事万物;从实践论上讲,指循道而行,一生践行道。中华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统一精神内核和共同价值的文化共同体。这一历史的自然进程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是先哲们以各种方式提炼的“一”,如周易的“元”,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天理”,墨家的“天志”等。大道至简,在“一”的指导下,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规范着生活实践,维系着中国人重情守义的伦理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泉和丰厚底蕴。
  (摘编自郭清香《中华文明的伦理基础和内在逻辑》)
  材料二: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系辞》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价值和道德规范。比如,孔子最早提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伦理生活是有条理和有道理的生活,它形成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源头。
  B. 人类最早的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部落,人类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界生存、为了争抢有限的资源而合作。
  C. 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由万物特殊性认识宇宙本体,又由宇宙本体了解万物。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和道德规范,经历代先贤不断探索完善,逐渐臻于完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共同体是伦理关系网的基础,人与人之间懂孝悌、知情谊、有温度,这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转。
  B. 君子之道是伦理生活的样貌,是中华文明的伦理基础,虽无人道尽,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C.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周易•系辞》中的句子,前者意在阐述伦理日用而不觉,后者意在阐释中华民族重视革故鼎新。
  D. “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规范,由儒家代表人物孔孟倡导,经汉代董仲舒等人补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庄子•马蹄》)
  B.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礼记》)
  C.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费孝通《乡土中国》)
  D.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曹雪芹《红楼梦》)
  4. 请指出材料一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文中材料,分析胖东来持续爆火的原因。
  胖东来是一家以从事零售业为主的企业,近年来持续走红网络。怎么称呼顾客,在胖东来是有严格要求的:对老年顾客称“叔”“大伯”“大娘”“姨”,对中年顾客称呼“哥”“姐”,对青年顾客称呼“帅哥”“美女”。在企业内部,胖东来没有官称,上至老总,下至普通员工,大家都论年龄以哥、姐相称。所有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胖东来公开向社会作出“用真品换真心,假一赔十”“不满意就退货”等承诺,并不折不扣地履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少平走进下井的黑色钢铁罐笼,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新奇感。他将要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随着井口旁一声清脆的电铃声,铁罐笼滑下了井口。阳光消失了……
  罐笼黑暗中坠向地层深处。所有的人都紧紧抓着铁栏杆。谁都不再说话,听见的只是紧张的喘气声和凹凸不平的井壁上哗哗的淌水声。恐惧使得一颗颗年轻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一分多钟,罐笼才慢慢地落在了井底。
  难以想象的景象立刻展现在他们眼前:灯火、铁轨、矿车、管道、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