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20个字。

  9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海燕》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读本文,通过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点拨法:
  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研讨作品内容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3.对比阅读:
  与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进行对比。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导入新课
  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
  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01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小市民》《底层》《母亲》《敌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