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2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以为杜甫写的颁奖词导入:
他是漂泊的浮萍,自烟云中走来,细数着大唐的繁华和颓废,以血泪撰写辛酸人生。
他如暮年苍鹰,从离乱中退去,看尽了人民的疾苦与哀伤,一腔怒火锻造出不朽的诗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豪情万丈的呼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青丝转白发,心未冷,梦已碎,国家天下在心头,历史的洪流汹涌,他璀璨的光芒不变,且行且吟,永恒的脚印,烙印在后人心中!
二、检查预习
1、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作品简介
2、三吏三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及作品简介
3、《登高》背景介绍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诗歌,互相品评,抓住诗眼,明确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感伤
2、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心境---宜慢,读出抑扬顿挫之美---节奏感。
首联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