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导入:
他半生都在漂泊,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没有抓住盛唐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地方军阀仍在混战。公元767年,重阳节前后,夔州,55岁的他抱病登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他就是诗圣------杜甫。(此设计简单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二.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品味鉴赏诗人表达的情感。
2.把握诗人的形象,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重难点:品味鉴赏诗人的情感。
三.文本的教学整体设计:
1.【诵读,理解诗意】2.【品读,整体感知】
3.【赏读,研讨鉴赏】4.【深读,走进人物】
第一环节:
(1)学生齐读、自由读和推荐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能初步传情达意。
教师从节奏、轻重缓急等方面加以指导。
(2)疏通词义,质疑问难。(生生共同解决,疑惑点老师解答)
第二环节:落实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品味鉴赏诗人的情感。
1.赏情感。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悲”。
(2)分解“悲”的成分,本诗写了哪些“悲”?谈谈你的理由。
(小组合作研讨,要求有记录人、整合人和发言人,提示:文本依据+为什么)师生最后做归纳和概括。
2.赏名句。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示:鉴赏角度(意象、叠词、修饰词、动词、感官、抒情方式等)
句子赏析答题思路:描述意思:展开联想,形象描述。
手法或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事物(景物)什么特点。
解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八悲”,ppt出示杜甫晚年年谱和杜甫的多病。
这首诗留给我们的只有悲伤和悲哀吗?“悲”字背后还有什么?(此问题强化颔联和颈联中的关键词,为人物形象解读铺垫)
第三环节:①我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作者仅仅是一个诗人吗?他还有哪些身份?(人物形象升华)
在杜甫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叶嘉莹)
第四环节:杜甫的情怀(家国情怀,以诗铸史)
他在荒诞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勇敢地承担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一个人进行精神的苦行,寻找出路。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叶嘉莹说杜甫诗》
附: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