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4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品味诗歌的意象,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唱读,即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出重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三、背景介绍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他通过登高远眺看到秋色萧条,自己已入晚年,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深沉又不失铿锵的《登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1.听录音,体会情感。
  2.生读
  3.齐读
  吟唱诗歌
  四、诗歌鉴赏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急:风很大,速度很快,刮到人们身上会有怎样的感受?冷!
  天高:高天阔远,天在无限的延伸,地也在无限地延伸,诗人一人站在那茫茫的天地之间,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孤独。
  猿啸哀:杜甫独在西南地区漂泊,对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