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6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忧思
  3.鉴赏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登高习俗,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能背诵一下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关于登高的诗歌《登高》(板书)
  二:朗读: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