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10字。
《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诵读名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和节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因此在赏析时要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时要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师说》前面的三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在学习了这三篇论述性文章后,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借助第四篇《师说》对古代的议论文文体特色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
《师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找到该篇成为文言经典的理由。从文章内容来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在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形式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让对比的气息充满全文,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才能赏析文章的文学价值。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基础进行了学习,学生基本消除了本课文言字词阅读的障碍。但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都重基础字词,轻视对文本解读和分析,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本文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是非常突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